融信财经网
融信财经

做价值资讯构建者

快讯:
美国将40家涉助俄军实体列入贸易限制清单 包括11家中国实体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31日04时15分在美国俄勒冈州沿岸远海(北纬43.65度,西经127.75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据路透,知情人士称,随着北京继续就关税替代方案进行谈判,近期商务部召开会议,要求包括比亚迪、上汽集团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暂停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的欧洲国家进行重资产投资计划。 据澎湃,受第21号台风“康妮”影响,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和旅客出行安全,铁路部门计划对10月31日至11月1日途经杭深高铁、沪昆高铁、杭昌高铁、合福高铁等线路部分旅客列车,采取临时停运措施。 据深圳特区报,10月30日,深圳“9·29”楼市新政出台已满一个月。从乐有家研究中心、深圳市房地产业协会获悉,一个月来,全市新房市场量突破1万套;二手房网签量环比增长88%,看房量增长近5成,议价空间缩小,成交价止跌回稳。 据北京商报,10月30日走访发现,当前北京新房项目销售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少楼盘明确提出即将在月底收回既有优惠,更有开发商为了冲刺全年回款任务,开始缩短筹资周期。这样的底气来自新房市场成交的走高:10月截至27日,北京新建商品住宅的总成交量已达到4042套,环比上涨43.5%,已经超过9月全月水平。
首页 > 调查报道 > 正文

“伪高科技”吉贝尔欲上科创板 以仿制药为主 产品单一 研发投入少的可怜

来源:融信财经网  日期:2020-05-01   阅读:874728


“假高科技企业”江苏吉贝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贝尔)5月17日,这家主要依靠仿制药盈利、产品单一的企业,研发投入仅1300多万的药企,最终实现了其科创板美梦。

在IPO排队过程中, 吉贝尔一度高举着“创新药”的旗号,试图“蒙混过关”。但这连交易所也看不下去了,最后公司删除了“创新药”的说法。

吉贝尔的“科技创新”属性如何呢?吉贝尔超过70%的收入,都是来自于一款名为“利可君片”,吉贝尔自称这款要是一款新药,但却拿不出新药证书,最终在交易所的问询下,吉贝尔又表示这不是一款新药,实际上早在1982年,这款要就已开始生产。一款近40年前就生产的药物,也敢自称新药。可见,吉贝尔有多“无耻”。

实际上,吉贝尔基本上没有研发新药的能力,公司目前的营收体量只有4.8亿元,且增长缓慢只有个位数左右。而在新药研发领域,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儿。行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花10年时间和10亿美金”才能做出一款新药。

然而,吉贝尔一年的研发投入才1300多万,公司硕士学历以上的人仅20多位。这种水平,基本可以判读吉贝尔并没有研发的能力。实际上,这些年吉贝尔将大把的钱都花在了销售推广上,公司每年的销售费用是研发投入的13倍以上。

“伪高科技”企业 喜欢自吹自擂

吉贝尔成立于2001年,时间也不短了,有接近20年了。而在官网上,吉贝尔也自称是从事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制剂、原料药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医药高技术企业。

然而,近年来吉贝尔的营收基本上踟蹰不前。公司招股书披露,2016~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28亿元、4.35亿元和4.65亿元,2017年和2018年公司营收仅有1.78%和7.22%的增长。

“公司都成立近20年了,但一年营业还不到5亿元,增长缓慢。可见公司的发展一般。”有业内人士称。利可君片是吉贝尔的主要营收来源,营收占比超过

70%。“利可君片是公司的一款独家品种,是一款新药。”吉贝尔曾在招股书中称。

然而,明白人就知道这是吉贝尔在自吹自擂。招股书显示,利可君片曾用名为“利血生片”,于1982年12月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生产,当时的批准文号为“苏卫药准字(82)2288-3 号”。一款已经生产了近40年的药品,也敢自称是新药。专利期早就过了,这也是吉贝尔在网自己脸上“贴金”。

实际上,在吉贝尔地研发投入、低成本、高销售费用下,基本不能研发出任何新药。那么,吉贝尔是如何研制成功利可君片的?对此在招股书中,吉贝尔却对利可君的研发情况语焉不详。

实际上,利可君片并不是吉贝尔公司研发的,而是公司“捡”的。利可君最早叫做利血生。在1970年左右,当时镇江制药厂的工农兵职工成功完成了生产原料药的工艺技术,并成功生产出利血生产品。后来,镇江制药厂经过改制、合并等,便来到了吉贝尔便获得了上述生产工艺和技术。

2012年,在时任江苏省镇江市委书记张敬华的“现场办公”下,最终吉贝尔将得以解决上述“历史遗留问题”,拿下了利可君片这一公司最重要的产品。而吉贝尔自称利可君片是其研发的,可谓“恬不知耻”。

高营销低研发下 曾向“空壳”公司采购

吉贝尔之所以要“不顾廉耻”的往自己脸上“贴金”,主要是为了上科创板。科创板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是为了更好的支持国内创新创业的企业,以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吉贝尔这类没有研发能力和实力且发展缓慢的企业,基本上就不配上科创板。但是公司硬要上,也只能自吹自擂,为自己造势了。成立近20年来,吉贝尔并没有把心思用在公司研发上,而是把钱大把洒在营销上。

2016-2018年,吉贝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16亿元、0.17亿元、0.19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分别为3.77%、3.79%、4.04%。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不足5%。低于科创板已经受理企业的平均水平。

再看看吉贝尔的销售费用,2016-2018年分别达到2.30亿元、2.32亿元、2.49亿元,是其同期研发费用的13倍以上。吉贝尔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连续三年超过50%,2016-2018年销售费用分别占营业收入总额的51.82%、51.31%和51.35%。

值得一提的是,吉贝尔还曾向“空壳公司”大笔采购。招股书显示,镇江市润吉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吉印务)成立于2015年3月,成立后第二年便成为了吉贝尔的第一大供应商,并蝉联两年。到了2019年1月,这家年营收700万以上的公司突然选择注销,这背后是何原因?

天眼查显示显示,润吉印务成立的近4年里来,公司员工数均为0,累计缴纳社保数量为0,基本可以判断是一家“空壳公司”。药品是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项,药品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而作为一家药企,吉贝尔却选择向一家来路不明的“空壳”公司采购,或说明公司本身在供应链体系上存在不少问题。


相关阅读

融信财经声明

本站内容含有独家调查及具有价值资讯的转载,转载内容已注明来源,稿件版权归原创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对融信财经网的独家内容进行转载及建立镜像。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融信财经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9 www.fif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